頸內動脈剝脫術,更好治療頸動脈狹窄
2月27日,我院神經外科中心團隊,為一名54歲,女性,頸內動脈重度狹窄患者,進行右側頸內動脈起始部頸內動脈內膜剝脫術,成功取出長約1.5cm的鈣化血栓。
患者王某,54歲,2個月前反復頭昏、頭痛,于近期在我院神經外科中心住院治療,詳細檢查后確診為:右側頸內動脈起始部重度狹窄(約85%)、左側椎動脈起始部重度狹窄(約75%)。腦血管狹窄是缺血性腦卒中高危因素,隨時可能因斑塊破裂、脫落或狹窄加重引起急性缺血性腦卒中,將給患者帶來災難性后果。手術是最佳的治療方式!手術方式主要包括,介入下支架植入術或頸內動脈內膜剝脫術等。
患者血管右側頸內動脈起始部重度狹窄,用介入手術安放支架擴展堵塞的血管再輔以藥物溶栓治療是當前主流的治療方式,但患者年齡相對比較年輕,從腦血管造影見病灶相對比較長,介入效果相對較差,能否采用頸內動脈內膜剝脫術這項新技術呢?為了讓患者得到最佳的治療,神經外科中心付曉紅博士聯合血管超聲、術中電生理、麻醉手術室等多個學科專家進行了專項會診,經過討論并與患者及家屬商議后,決定采用頸內動脈內膜剝脫術進行手術。
2月27日下午15:30分,神經外科中心付曉紅博士團隊在第二綜合住院大樓手術中心為王某進行了手術。術前,血管超聲醫師精準定位病灶血管及顱內血流量,麻醉醫師、手術護士團結協作將患者的各項體征維持在最佳狀態。術中,主刀醫師在顯微鏡下抽絲剝繭,細心分離皮膚組織、血管粘連處,待直徑不到1cm的頸動脈出現在術者視野中后,手術刀尖在頸動脈輕輕劃動,生長在動脈壁上的鈣化血栓全部暴露出來,主刀醫師沿著動脈壁用專用手術鑷子輕輕剝落鈣化血栓斑塊,多次確認鈣化斑塊全部取出后,主刀醫師層層縫合傷口,術中顱內血流監測及電生理全程監測,為防止術中缺血缺氧發生全程保駕護航,患者麻醉清醒后轉入神經ICU觀察治療。術后復查CT顯示,王某狹窄的頸動脈血管已完全通暢,目前生命體征平穩,已轉入普通病房。
付曉紅博士介紹,頸內動脈內膜剝脫術主要應用于頸部動脈狹窄的患者,狹窄超過50%至70%有腦灌注不足的建議手術,狹窄超70%必須手術,通過手術可以將動脈粥樣硬化引起的內膜增生(鈣化、斑塊)直接取出,打通狹窄的頸動脈,讓血液循環恢復正常,術后相對支架治療,減少抗血小板藥物用量和時間,減少了因藥物引起顱內出血風險。相比介入安裝頸內動脈支架,頸內動脈剝脫術治療費用更低,治療效果更直觀,并發癥更少。
掃一掃 手機端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