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科建設丨肛腸科創(chuàng)新術式成功治愈重度肛門狹窄患者
近日,我院肛腸科吳遠副主任醫(yī)師團隊通過創(chuàng)新手術方式,成功為一名重度肛門狹窄合并腸梗阻的患者解除病痛。目前,患者已康復出院,恢復狀況良好。
患者李先生(化名)在一個月前曾于外院接受混合痔手術后,逐漸出現(xiàn)排便困難、大便變細等癥狀,并伴有腹脹和肛門墜脹感。隨著癥狀加重,李先生甚至刻意減少進食以降低排便頻率,導致體重在一個月內驟降10公斤。就診前3小時,他突發(fā)腹脹、腹痛,肛門停止排氣,外院CT檢查提示“腸梗阻”,隨后被緊急轉入遵義市第一人民醫(yī)院鳳凰院區(qū)肛腸科。
接診后,吳遠副主任醫(yī)師團隊迅速為患者進行專科檢查,發(fā)現(xiàn)其肛門嚴重狹窄,直徑僅約0.5厘米,確診為“重度肛門狹窄、低位腸梗阻(不完全性)”。團隊立即為患者制定治療方案,完善術前準備,并成功實施“肛門疤痕切除術聯(lián)合Y-V皮瓣轉移肛門成形術”。術后第二天,患者排便即恢復通暢,飲食量明顯增加。術后第8天,李先生順利出院。一周后復查顯示,其排便功能完全恢復,體重已回升3公斤。
吳遠副主任醫(yī)師介紹,肛門狹窄治療方式可根據狹窄程度選擇,輕癥可采用保守治療或擴肛,中重度則需手術干預。此次采用的“Y-V皮瓣轉移肛門成形術”能有效擴大肛門直徑,改善患者生活質量。
【科普時間】認識“肛門狹窄”
1. 什么是肛門狹窄?
肛門狹窄是指由于先天性畸形、炎癥、手術損傷、濫用瀉藥、腫瘤壓迫等多種因素,導致肛門和直腸腔道直徑異常縮小的疾病狀態(tài)。
2. 肛門狹窄的常見病因有哪些?
先天性畸形: 胚胎發(fā)育異常所致,多見于新生兒,常與遺傳或發(fā)育異常相關。
炎癥因素:局部感染:如肛門周圍膿腫、肛瘺等。
炎性腸病:如克羅恩病、潰瘍性結腸炎。
皮膚疾病:如嚴重肛周濕疹、紅斑狼瘡等累及肛周組織。
手術損傷: 最常見原因之一。如痔瘡、肛瘺等肛周手術中切除組織過多或操作不當,術后形成疤痕攣縮導致狹窄。
濫用瀉藥: 長期使用使糞便變軟,頻繁刺激引發(fā)慢性炎癥,最終導致狹窄。
腫瘤及腫物壓迫: 直腸、前列腺、子宮等鄰近部位的良惡性腫瘤壓迫或浸潤。
外傷及理化損傷: 如交通事故、墜落傷、刀傷、化學灼傷(強酸強堿)、燒傷、燙傷、放射治療損傷等形成的疤痕。
3. 肛門狹窄有哪些典型癥狀?
排便困難: 排便費力、時間長、不盡感,大便形狀變細(如鉛筆狀)。
疼痛: 排便時肛門因狹窄受擠壓疼痛,可伴有肛裂;干硬糞便或用力過度時疼痛加劇。
出血: 排便用力導致肛裂出血,或因腫瘤引起出血,量可多可少。
腹脹: 糞便排出不暢積存腸內引起腹脹,嚴重時可伴惡心、嘔吐。
4. 確診肛門狹窄需要做哪些檢查?
體格檢查:視診: 觀察肛門外觀是否變細、紅腫、疤痕等。
指診: 至關重要,可評估狹窄程度、有無腫物及肛門括約肌功能。
內鏡檢查:肛門鏡:觀察肛管狹窄情況。
結腸鏡:對高位狹窄或需鑒別診斷(如腫瘤、炎癥性腸病)意義重大,可活檢。
影像學檢查:鋇劑灌腸造影:顯示狹窄部位、范圍、程度及性質。CT/MRI:清晰顯示狹窄與周圍組織關系,尤其對腫瘤性狹窄,可評估腫瘤大小、范圍、浸潤深度。
5. 肛門狹窄有哪些治療方法?
保守治療: 適用于輕度狹窄。調整飲食(多飲水、高纖維)、規(guī)律排便、適度運動,遵醫(yī)囑使用大便軟化劑(如甘油)。
擴肛治療: 主要方法之一。適用于輕癥或直腸下段環(huán)形狹窄。對于術后患者,也是重要的輔助和預防手段。
手術治療: 適用于中重度狹窄或保守/擴肛無效的輕度狹窄。常用術式包括:
肛門直腸周圍瘢痕組織切除術、肛門成形術(如:縱切橫縫術)、皮瓣轉移肛門成形術(如本病例使用的Y-V皮瓣術),
復雜病例可能需要更復雜的重建手術。
6. 如何預防肛門狹窄?
養(yǎng)成良好排便習慣: 定時排便,避免久蹲、過度用力,預防痔瘡等誘發(fā)因素。
健康飲食: 清淡飲食,多吃蔬菜水果等高纖維食物,少吃辛辣刺激食物,預防便秘和腹瀉,降低肛周感染(膿腫、肛瘺、肛裂)風險。一旦患病,及時規(guī)范治療。
術后規(guī)范復查: 尤其關鍵! 肛腸疾病手術后(特別是術后半個月至一個月內,疤痕形成高峰期),務必遵醫(yī)囑定期回院復查,早期發(fā)現(xiàn)和處理狹窄傾向。
作者丨 肛腸科 吳遠
一審丨李海量
二審丨歐陽興
三審丨羅勇
掃一掃 手機端瀏覽